魏晋南北朝时期,是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一个时期。这个时期在玄学思想的支配下,产生了与儒家相对立的自然放任的教育思潮。九品中正制的推行、玄学清谈的风气和自然放任的教育思潮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,长期动乱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,官学教育衰颓,呈现出时兴时废的状态,地方私学转而呈现繁荣局面,家庭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。

曹魏时期,战争频繁,教育事业奄奄一息。曹丕即帝位后,推行九品中正制,士族获得做官特权,不一定要经过学校培养;他们又崇尚玄学,反对儒家礼法和繁琐经学,士族不愿意多办学校,也没有兴趣去办儒家式的学校,客观上促进了私学的发展。

北魏时期,地方普遍建立郡国学校制度,陈郡就设乡学1所,博士2人、助教2人、学生60人,规定博士要博通经典,道德高尚,年龄须在40岁以上;学生则要“先进高门,次及中第”。西汉已有郡国学校,汉平帝曾命令郡国普遍设立学官,但郡国学制的建立则是始于北魏。这一时期童蒙读物有范岫的《学训》,王褒的《幼训》,以及梁武帝周兴嗣所撰的《千字文》。

中国的三所玄学学校中国玄学院真实存在吗插图

韩小文造像碑拓片

汉末魏晋南北朝以来,学术风气一反两汉的朴质,普遍趋向形而上的追求,佛教道教广泛传播,日益发达。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,南北朝时佛教盛行,寺院大量兴建。西华县在北魏甚至更早时建有佛教寺院。据《水经注?颍水条》云:习阳城“村后有土城,东南隅有古寺,今已废”。

扶沟县北魏时始建佛寺。1991年秋,扶沟县韭园镇十里店村出土一块北魏永安二年(529年)韩小文造像石碑。此碑高175厘米,上宽43.5厘米,下宽46厘米,上厚7厘米,下厚8.5厘米,正面为造像,背面为题记。造像分上、中、下三龛。上龛中间端坐释迦牟尼,左为文殊菩萨,右为普贤菩萨。中龛、下龛造像与上龛略同。题记分上下两部分,上部87厘米为造像碑正文,14行,满行30字,字有界格;下部88厘米是造像碑题名3列,每列7至10行不等,记述像主韩小文、妻张女和他的儿子韩绍祖3人,邑子韩盆8人,其他15人及像饰苏羽生等29人姓名。造像碑的出土,从信徒之众,佛像开光时高僧亲临可知,早在1400多年前的北魏,佛教在扶沟已经兴盛。北齐年间,扶沟县建有芝亭寺,位于今柴岗乡寺前村和寺后村之间。据明嘉靖十年(1531年)支亭寺碑记载:“邑之西南隅,距城十五里,有寺曰芝亭,盖世名刹也,肇自大齐年间,循历至今。”据说该寺系北齐文宣帝命国子监博士张思伯主持兴建。至今香火兴旺。该寺院原有房屋数十间,民国时期在此办学,后陆续改建,现仅存偏房3间。山门外现有古槐1株,高10余米,树干周长4米,枝叶繁盛,郁郁成荫。寺内尚存石碑数通,已作房基用,由于碑刻破损,碑文漫漶不清。扶沟县博物馆馆藏有北齐鎏金观音铜像。

中国的三所玄学学校中国玄学院真实存在吗插图1

北齐鎏金观音铜像

太康县高朗乡赵寨村东有一南北向的土岗,据传早年岗上建有一座寺院(今已不存)。20世纪70年代初,一位村民在岗上挖土时偶然发现“武定七年”造像碑,他挖出此碑后背回家当鸡窝门用。1977年冬天,太康县文化馆文物干部下乡普查文物时,发现并收藏到县文化馆,1989年县文管所成立,由文化馆移交县文管所收藏。

该造像碑高34厘米,宽28厘米,保存完整。碑阴造像三尊,为一佛二菩萨。本尊释迦牟尼,肉髻圆形光头,身穿敞肩大衣,衣纹为羊肠状,坐于长方形须弥座上,两侧的二菩萨,衣着相同,均头带宝冠,披下飘且交于腹部,下穿裙,赤足立于方座上。碑阴刻铭文,魏碑书体,竖行排列,共6行,计58字:大魏武定七年,岁次主已二月丁亥,朔十五日来丑比丘,普朗造像一躯为国□□□王常主□师僧父母□□□中,法界口众生,□□□□一时成佛。

该造像碑雕刻刀法熟练,形象肃穆,衣纹平直且似羊肠状,具有北朝未期的造像特征,有确切纪年。大魏武定七年,即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年号,为公元549年。碑文书法为典型的魏碑书体,为研究魏碑书法,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。

中国的三所玄学学校中国玄学院真实存在吗插图2

比丘朗造像

鹿苑寺,创建于梁天监四年(505年),在今项城南顿城东,不知毁于何时。

阳夏谢氏家族在进入南朝后,宗教信仰基本上由道教世家转变为佛教世家。谢灵运早年信奉佛道,曾注释过《金刚般若经》,润饰过《大般涅经》,有《辩宗论》为其阐释顿悟的哲学名篇。他的佛教思想和佛经翻译理论可谓独树一帜。

谢灵运主张化解佛教与玄学、儒学之间的矛盾,在《与诸道人辩宗论》中提出了折中佛、儒的全新观点,认为“释氏之论,圣道虽远,积学能至,累尽鉴生,方应渐悟;孔氏之论,圣道既妙,虽颜殆庶,体无鉴周,理归一极”,应当“去释氏之渐悟,而取其能至;去孔氏之殆庶,而取其一极”。把儒家作圣之功和佛家顿悟思想相结合,用佛理充实和改造儒家思想的论点在当时是有重要意义的。由于谢灵运这种新论点的提出,玄远之学乃转一新方向,其作用不啻在宣告圣人之可至,而为伊川谓‘学’乃以至圣人学说之先河。

中国的三所玄学学校中国玄学院真实存在吗插图3

谢灵运有长于道观、精通梵文的自身优势,“笃好佛理,殊俗之音多所达解”。他曾与刘宋著名高僧慧睿探讨梵文佛经中词句的含义,后来慧睿据此编成了《八十四音训叙》一书。唐人慧均所编《大乘四论玄义记》载,谢灵运在精通梵语的基础上,总结出“反语成字”的翻译规律,涉及中外音韵方面的双重问题。书中又称:“谢灵运亡,诸经胡字,前后谁说,莫能是正,历代所滞,永不能解。”认为谢灵运的去世是佛经翻译界的一大损失,许多疑难问题从此永远不能解决。这从一个侧面看出谢灵运所具有的真实地位和影响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是道教逐渐走向成熟、定性的时期。曹魏时,太平道已随黄巾起义被镇压而衰微,五斗米道随系师张鲁归顺曹操与移民北迁,到达曹魏本土(即今河南、河北一带)。曹操、曹丕害怕农民起义者利用宗教组织起来造反,便对早期道教采取了两手政策:一方面进行限制或镇压;另一方面又进行利用和改造。曹操将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一些神仙方士罗致到身边,既可以谋求养生方术以延年,又可以防止他们鼓动老百姓造反。有很多门阀士族加人道教,促使道教开始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。随着五斗米道在门阀士族中的逐渐传播,其地位日益提高,人们逐渐改称五斗米道为天师道

魏文帝曹丕对道教鼻祖老子的尊崇虽不及其父曹操,但对老子还是给予一定尊重。黄初三年(222年)十月,曹丕自许都回故里焦(今安徽毫州市)时,见苦县厉乡老子庙“殊未整顿”,下诏予以整修。《魏下豫州刺史修老子庙诏》云:“告豫州刺史:老聃贤人,未宜先孔子,不知鲁郡为孔子立庙成未?汉桓帝不师圣法,正以臣而事老子,欲以求福,良足笑也。此祠之兴由桓帝。武皇帝以老子贤人,不毁其屋。朕亦以此亭当路,行来者辄往瞻视,而楼屋倾颓,傥能压人,故令修整。”

中国的三所玄学学校中国玄学院真实存在吗插图4